消防器材公司

消防器材公司

   15830058924        13731016699

技术
首页 > 科普 > 技术

高速公路化危品事故救援知识

发布时间:2018-03-11 12:03:13

(一)液化石油气

液化石油气由丙烷、丙烯、丁烷及丁烯等烃类物质组成,极易燃烧,呈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液体,微溶于水,因加入硫化物等物质而有异味。液化石油气由液相转化为气相时,体积扩大为原来的250-300倍,与空气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为1.5-9.5%。

1、危险特性

液化石油气气化产生的蒸气比重大,易积聚在低洼处或沿地面扩散,遇着火源有燃烧爆炸危险;高浓度时吸入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并有四肢麻木及手套袜筒形的感觉障碍,可能会引起窒息、昏迷;直接接触液化石油气泄漏处会造成严重冻伤。

2、防护要求

在处置时应佩戴空气呼吸器,穿着防静电服装、隔绝式防化服和无钉鞋。直接接触液化气体时,还应注意采取防寒措施,以防止冻伤。火场中要穿着隔热服,佩戴空气呼吸器或防毒面具,必要时应全身浇湿。

3、处置措施

(1)掌握现场情况

接到报警后,应先问清现场基本情况,如风向、泄漏部位、泄漏面积、以及是否发生爆炸等,到现场后通过知情者进一步了解情况,基本掌握泄漏罐容量、实际贮量等情况。

(2)划定初步警戒区域

利用可燃气体检测仪,测定液化石油气浓度,尽快划分危险区域,设立警戒线,实施交通管制。如果没有检测的仪器设备,决不能依据事故现场可见的“白雾”作为蒸气云边界来划分警戒区,实际的危险区域要大得多,因此要尽可能大一些保证安全。而且在划分时要充分考虑当时的风向风力以及可能持续泄漏的液化气量。

警戒区划定后,要切断警戒区内所有电源,熄灭明火;使高热设备停止工作,并采取降温措施;车辆熄火,关闭警戒区内所有工作人员的手机等通讯线路。

(3)救助受害人员

在消防队未到达前,应尽可能地对危险区域内的人员进行有组织地疏散到安全地带(上风或侧上风方向)。对失踪人员要有针对性地查找、施救,然后再全面搜寻危险区,确保将所有人员转至安全地带;对中毒及受伤人员要及时进行现场急救后再送往医院救治。

现场急救:

应迅速将伤员脱离现场,解衣宽带,保暖,做人工呼吸。(有条件的应吸氧,使用脑细胞代谢剂。如细胞色素C、APT、辅酶A和维生素C、B1B6、B12;等静滴。有呼吸衰竭者可用呼吸兴奋剂如可拉明、洛贝林等。)

(二)氯气

氯气是黄绿色、具有刺激性的剧毒气体,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1mg/m3,当达到12.5mg/m3,吸入会立即死亡。氯气溶于水和碱溶液,并能与水发生反应。自身不能燃烧,但有强氧化性,有助燃性,能与金属粉末等还原性物质发生剧烈地化学反应,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1、危险特性

氯气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放出大量热,有着火爆炸危险;与氢、硫化氢等可燃气体或粉尘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受热或因明火作用易发生猛烈爆炸,其产物也有危害性;容器受热也可能会发生爆炸。

液氯气化产生的蒸气比空气重,易积聚在低洼处,吸入少量即会刺激呼吸道和肺部粘膜,引起面色发青、呼吸困难、脉搏减少,甚至骤然死亡。直接接触液化的氯气则会严重灼伤皮肤和粘膜或造成冻伤。

2、防护要求

在处置泄漏或损坏的罐及有关设备时,现场人员应着隔绝式防化服,佩戴空气呼吸器或防毒面具。直接接触液氯时,应注意采取防寒措施。后方处置人员也应用防毒面具等加强防护,以防中毒。

3、处置措施

(1)查明现场情况

到达现场后,应先通过知情人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现场的基本情况,如查明泄漏罐贮量、泄漏部位、已泄漏量、风向风力以及可能造成的扩散面积;查明受害人员伤亡情况等。为后援人员的处置创造有得条件。

(2)划定警戒区域

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先利用有毒气体检测仪在事故现场实施检测,确定氯气浓度及扩散范围,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标志。严禁无关人员进入警戒区,并及时转移现场的危险物品。

(3)抢救受害人员

应根据现场情况采取措施,疏散危险区域内的所有人员,控制事故现场的人员流动。对中毒受伤人员要及时进行现场急救,并转移至通风、安全地带。

事故处置结束后,应对进入重危区的人员进行洗消并进行必要地健康检查。

急救:

迅速将伤员脱离现场,移至通风良好处,脱下中毒时所着衣服鞋袜,注意给病人保暖,并让其安静休息。

为解除病人呼吸困难,可给其吸入2%~3%的温湿小苏打溶液或1%硫酸钠溶液,可减轻氯气对上呼吸道粘膜的刺激作用。

抢救中应当注意,氯中毒病人有呼吸困难时,不应采用徒手式的压胸等人工呼吸方法。这是因为氯对上呼吸道粘膜具有强烈刺激,引起支气管肺炎甚至肺水肿,这种压式的人工呼吸方法会使炎症、肺水肿加重,有害无益。

酌情使用强心剂如西地兰等。

鼻部可滴入l%~2%麻黄素,或2%~3%普鲁卡因加0.l%肾上腺素溶液。

由于呼吸道粘膜受到刺激腐蚀,故呼吸道失去正常保护机能,极易招致细菌感染,因而对中毒较重的病人,可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洗消处理:

将氢氧化钠、氨水、碳酸氢钠等碱性物质溶于水,然后用喷射器具喷洒在受污物的表面,通过化学反应使毒害物分解为无毒或低毒物质。

对被污染的空气可用排烟机吹散,也可以对污染区暂时封闭,依靠日晒、通风等自然条件使之消除。

(三)苯

苯是无色透明的易燃液体,有特殊芳香气味,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闪点为-11℃,易挥发,燃烧时带有浓烟,与空气会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极限为1.2-8%,与氯、氢等混合会发生剧烈反应。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具有麻醉性、毒性及致癌性。

1、危险特性

苯蒸气比空气重,易积聚在低洼处,遇着火源极易发生燃烧爆炸。苯贮罐如果受热,罐内的气、液体会急剧膨胀而发生爆炸,且燃烧、爆炸中会产生有毒害性的气体;直接接触苯蒸气,会对眼、鼻、咽喉和肺造成强烈刺激,出现关晕、恶心等中毒症状,高浓度时可能导致肺出血,皮肤红肿、起泡,甚至会损伤中枢神经。

2、防护要求

根据苯的理化性质,在到达事故现场后,进入事故区域时,应穿着防静电衣服、隔绝式防化服和无钉鞋,佩戴空气呼吸器或防毒面具。

3、处置措施

(1)查明事故现场情况

到达事故现场后,应尽可能多的了解现场的情况,有条件尽可能地利用气体检测仪测定苯蒸气浓度和扩散范围,为确定警戒范围做好准备。

(2)确定警戒范围

根据检测结果划分警戒区,设立警戒标志,布置警戒人员,管制交通。并及进切断警戒范围内电源,控制一切着火源,防止爆炸。

(3)抢救受害人员

要本着救人第一的原则,积极疏散现场无关人员,抢救中毒和受伤人员。皮肤受到污染的,应立即脱掉衣服和鞋袜,并用大量清水冲洗。中毒、受伤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急救处理

症状:

①轻度中毒者可有头痛、头晕、流泪、咽干、咳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步态不稳;皮肤、指甲及粘膜紫组、急性结膜炎、耳鸣、畏光、心悸以及面色苍白等症状。

②中度和重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加重、嗜睡、反应迟钝、神志恍惚等外,还可能迅速昏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全身皮肤、粘膜紫绀、呼吸增快、抽搐、肌肉震颤,有的患者还可出现躁动、欣快、谵妄及周围神经损害,甚至呼吸困难、休克。

急救:

①吸入中毒者,应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保暖休息。

②口服中毒者应用0.005的活性炭悬液或0.0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催吐,然后服导泻和利尿药物,以加快体内毒物的排泄,减少毒物吸收。

③皮肤中毒者,应换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袜,用肥皂水和清水反复清洗皮肤和头发。

④有昏迷、抽搐患者,应及早清除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由专人护送医院救治。

(四)甲醛

1、理化性及危险性

甲醛在常温常压下为具有刺鼻恶臭的无色刺激性有毒气体。易燃,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与氧化剂和火种接触燃烧。极易聚合,有较强还原性,在碱性溶液中能使金属盐及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易溶于水、醇和醚,商品是40%甲醛水溶液,通常叫福尔马林,是无色液体。

甲醛强烈刺激皮肤和粘膜,能使蛋白质凝固,能使皮肤发硬,局部组织坏死。接触甲醛蒸气可引起眼部烧灼感、结膜炎、结膜水肿,角膜炎、鼻炎、嗅觉丧失、咽喉炎、支气管炎,出现流泪、流涕、咽痛、咳嗽、气短等。严重者可发生喉痉挛、声门水肿、肺炎等。长期接触低浓度甲醛可出现头晕、头痛、乏力、两侧不对称的感觉障碍、排汗过盛、视力减退等。

2、安全防护

远离火种和氧化剂,防止阳光曝晒。搬运时要轻拿轻放,防止破漏。对流失在地上的甲醛可用水冲洗后再用纯碱中和,冲洗干净。触及皮肤可用水洗后,再用酒精擦洗,最后涂甘油。

(五)黄磷

1、理化性状和用途

纯品为无色蜡状固体,受光和空气氧化后表面变为淡黄色。在黑暗中可见到淡绿色磷光。低温时发脆,随温度上升而变柔软。有毒,致死量(口服)1毫克/千克,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0.03毫克/立方米。具有大蒜臭味,不溶于水,稍溶于苯、氯仿、易溶于二硫化碳。

2、毒性

属高毒类,主要损害肝脏和骨骼,也可累及其它脏器,如肾脏、心脏。

3、短期暴露的影响

吸入:吸入蒸汽后数小时出现头昏、乏力、恶心、血压偏低等,2—3日上肢疼痛及急性肝损害,肾功能损害。

皮肤:灼伤后创面有蒜样臭气烟雾,呈棕褐色或黑色,可深达骨骼,于暗处可见荧光,创面处理不及时,可与—10天内引起中毒。

口服:误服半小时后,口腔及胃部有烧灼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吐物及大便内有蒜臭味,数日内可出现黄疸、肝、肾等损害或死亡。

4、长期暴露的影响

多由呼吸道长期吸入蒸汽及其粉尘所致,早期表现为鼻咽干燥、充血、咳嗽、咳痰等,伴有蒜臭味,食欲不振、恶心及肝区不适等,继之出现牙酸痛、牙周萎缩、牙周带加深、牙颈部楔状缺损、牙松动脱落等。

5、火灾和爆炸

暴露于空气中能自燃,起火并引起爆炸,可用沙子、土覆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6、化学反应性

性质活泼,自然界中不能以游离态存在,空气中易氧化成三氧化二磷和五氧化二磷,呈白色烟雾,潮湿空气可氧化成次磷酸和磷酸,易与金属、卤素及氢气合成磷化物。

7、人身防护

吸入:蒸汽或烟尘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极限时,应戴有黄色标志滤毒盒的防毒面具。

皮肤:应使用手套、防化服、工作鞋,避免皮肤暴露。

8、急救

吸入:吸入高浓度蒸汽后,迅速离开中毒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

皮肤:白磷灼伤皮肤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彻底清除嵌入组织的白磷颗粒。

9、储藏和运输

白磷应存放在水中,严重暴露空气中而致死亡。

10、安全和处理

使用白磷及其制品时,应加强密封、通风和排毒,严防跑、冒、滴、漏,加强个人防护,减少接触和吸入白磷,防止灼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牙周、牙体、颌骨明显病变及慢性肝、肾疾病者禁止从事磷作业。

(六)氨气

1、理化性状

无色气体,具有很刺激性臭味。蒸气密度:0.6,沸点:-33.35℃,自燃点:651.22℃,易溶于水。在醇中溶解中等。爆炸极限:16~25%。

2、毒性

高浓度时,对粘膜和皮肤有碱性刺激及腐蚀作用。

最高容许浓度:30mg/m3

3、短期过量暴露

吸入:大量吸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胸闷、呼吸困难,出现紫绀,严重者发生肺水肿、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500ppm浓度下,五分钟可死亡

眼睛接触:液氨或高浓度氨气可致灼伤。

皮肤接触:液氨可致灼伤。

4、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低浓度接触氨气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5、火灾和爆炸

氨或空气与氨混合物遇火能爆炸,遇热放出氨和氮及氮氧化物的有毒烟雾。本品可燃,应严禁烟火和吸烟。着火时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灭火。

6、人体防护:

吸入: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带防毒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佩带呼吸器。

眼睛: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皮肤:穿戴防化服、手套。

7、急救:

吸入:迅速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维护呼吸、循环功能。

眼睛:立即用流动清水或凉开水冲洗至少10分钟。

皮肤: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30分钟。误服者给饮牛奶。一切患者应请医师协同处理。

8、泄漏处理要点

迅速撤离泄露污染区至上风处,并隔离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现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溶解,然后抽排,室内通风。

(七)二氧化硫

1、理化性状和用途

无色气体,有刺激性臭味。密度:2.3,沸点:-10℃。用于制造硫酸、亚硫酸盐、硫酸盐以及某些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漂白纸浆、精炼石油等。

2、毒性

属中等毒类。本品易被粘膜的润湿表面所吸收而生成亚硫酸,一部分进而氧化为硫酸。因此它对呼吸道及眼睛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最高容许浓度:15mg/m3

3、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吸入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引起咳嗽、鼻、咽喉部烧灼样痛,声音嘶哑甚至呼吸短促。吸入极高浓度时,可立即引起反射性声门痉挛而致窒息。

眼睛接触:可引起流泪、畏光、眼灼疼。液体二氧化硫溅入眼内可立即引起角膜浑浊,造成班翳(yi翳子:眼角膜上的所生屏蔽视线的白斑)。

皮肤接触:液体沾染皮肤,造成皮肤灼伤、起泡、肿胀、坏死。

4、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吸入低浓度二氧化硫,可有头昏、头痛、无力、干咳、恶心、失眠、嗅觉和味觉减退等症状。长期接触者还可引起肺气肿,牙齿酸蚀症和慢性鼻炎等。

5、火灾和爆炸

本品不燃,也不助燃。

6、化学反应性

本品溶于水成为酸。潮湿二氧化硫具有强腐蚀性,能腐蚀金属。但干燥时,其腐蚀作用不大。

7、人身防护

吸入: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暴露限值时应佩戴有黄色色标滤毒盒(罐)的防毒面具。

眼睛:带化学防溅眼镜。

皮肤:戴防酸手套,穿防化服和工作鞋。工作场所应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8、急救

吸入:将患者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温、安静,必要时吸氧。

眼睛:用大量清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彻底冲洗。

皮肤: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20分钟。

9、储藏和运输

储于钢瓶。包装号为1。

(八)二氧化氮

1、理化性状和用途

红棕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常温下与四氧化二氮混合存在,高温下是二氧化氮。密度:1.58,用于生产硝酸、苦味酸、消化纤维等。

2、毒性

属中等毒类。有很强的氧化作用。急性中毒主要引起肺水肿,可致死亡。

最高容许浓度:15mg/m3

3、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暴露于70mg/m3浓度时产生呼吸道粘膜的刺激作用,咽喉痛、咳嗽;暴露于140mg/m3

浓度时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炎;暴露于220~290mg/m3浓度时可致肺水肿;吸入146mg/m3很快死亡。

眼睛接触:刺激眼睛。

4、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接触低浓度二氧化氮能引起慢性咽喉炎、支气管炎及神经衰弱等症状。

5、火灾和爆炸

本品不然,但可助燃,不可与助燃物质放在一起。

6、化学反应性

本品为强氧化剂,与可燃性、还原性物质反应剧烈。

7、人身防护

吸入:如气体浓度超过暴露限值时应佩戴有黄色色标滤毒盒(罐)的防毒面具。

眼睛:带化学防护镜。

皮肤:使用防酸手套、防化服和工作鞋。工作场所应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8、急救

吸入:将患者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密切观察24小时以上。观察期间应静卧休息,适当保温、镇静。观察到48小时时仍无肺水肿方可活动。

眼睛:被污染时可用水冲洗。

9、储藏和运输

阴凉处储藏。包装号为1(不锈钢包装),运输时防震。

10、安全和处理

产生二氧化氮的过程要密闭,通风排气,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具。含二氧化氮的废气排放前要经过处理,遵守环境保护法。

(九)硫酸

1、理化性状和用途

无色油状腐蚀性液体,有强烈的吸湿性。密度:1.8,熔点10.4℃。

沸点:280℃。用于制造硫酸铵、磷酸、硫酸铝合成药物、合成染料、合成洗涤剂合金属酸洗剂。

2、毒性

属中等毒类。对皮肤粘膜有很强腐蚀性。

最高容许浓度:2mg/m3

3、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吸入高浓度的硫酸酸雾能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严重者发生喉头水肿、支气管炎甚至肺水肿。

眼睛接触:溅入硫酸后引起结膜炎及水肿,角膜浑浊以至穿孔。

皮肤接触:局部刺痛,皮肤由潮红转为暗褐色。

口服:误服硫酸后,口腔、咽部、胸部和腹部立即有剧烈的灼热痛,唇、口腔、咽部均见灼伤以致形成溃肠,呕吐物及腹泻物呈黑色血性,胃肠道穿孔。口服浓硫酸致死量约为5毫升。

4、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接触硫酸雾者,可有鼻粘膜萎缩伴有嗅觉减退或消失、慢性支气管炎和牙齿酸蚀等症状。

5、火灾和爆炸

本品虽不燃,但很多反应却会起火或爆炸,如与金属会产生可燃性气体,与水混合会大量放热。着火时立刻用干粉、泡沫灭火等方法。

6、化学反应性

本品为强氧化剂,与可燃性、还原性物质激烈反应。

7、人身防护

吸入:硫酸雾浓度超过暴露限值,应佩戴防酸型防毒口罩。

眼睛:带化学防溅眼镜。

皮肤:戴橡胶手套,穿防酸防化服和胶鞋。工作场所应设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8、急救

吸入:将患者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有呼吸道刺激症状者应吸氧。

眼睛:张开眼睑用大量清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彻底冲洗。

皮肤:用大量清水冲洗20分钟以上。

口服:立即用氧化镁悬浮液、牛奶、豆浆等内服。

注:所有患者应请医生或及时送医疗机构治疗。

9、储藏和运输

与可燃性和还原性及强碱物质分开。

包装号为5(甲)、8(甲)。

10、安全和处理

注意对硫酸雾的控制,加强通风排气。车间内要有方便的冲洗器具。

注:在稀释酸时决不可将水注入酸中,只能将酸注入水中。

(十)盐酸

1、理化性状和用途

透明或黄色冒烟液体,蒸气有强烈刺激味。沸点:110℃,蒸气密度:1.3,易溶于水,用于油井活化剂、矿石还原剂,食品处理剂、清洁剂、锅炉除垢剂及化学中间体。

2、毒性

对皮肤和黏膜有较强刺激腐蚀作用。

最高允许浓度:15mg/m3。(10.2ppm)

3、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蒸气和烟雾能刺激鼻、喉和上呼吸道,导致咳嗽、鼻和牙龈出血,严重暴露能腐蚀鼻、喉和造成肺水肿。

眼睛接触:导致刺激、严重灼伤和失明。

皮肤接触:浓溶液(大于38%)导致严重灼伤。

口服:口腔、胃和食道会严重灼伤,导致恶心、呕吐、腹泻、虚脱并可能死亡。

4、长期暴露的影响

蒸气能腐蚀牙齿,使鼻和牙龈出血,产生持续性支气管炎。皮肤长期接触稀溶液会发炎。

5、火灾和爆炸

不燃烧。用喷水来冷却容器有助于防止爆裂和减少蒸气。

6、化学反应性

与强碱类(如氢氧化钠)起激烈反应,与硫化物、磷化物、氰化物、乙酯基化合物、氟化物、硅化物和碳化物起反应,释放出易燃和有毒的气体,与氧化剂(如过氧化物)能起激烈反应

7、人身防护

吸入:如蒸气或烟雾浓度不明或暴露限值,应戴有黄色色标滤毒罐(盒)的防毒面具。

皮肤;需要使用手套、防化服和工作鞋。合适的材料是天然橡胶。在高度暴露的环境下应穿防酸防化服,工作场所应备有5%碳酸氢钠溶液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眼睛:如需要应戴用面罩。

8、急救

吸入:脱离盐酸产生源或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如患者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避免口对口接触。

眼睛接触:使眼睑张开,用生理盐水或微温的缓流的流水冲洗患眼20分钟。

皮肤接触:用微温缓流的流水冲洗患处至少20分钟,在流水下脱去污染衣服。

口服:用水充分漱口,不可催吐,如可能给患者饮水约50毫升。如呕吐自然发生,应使患者身体前倾重复给水,一切患者都应请医生治疗。

9、储藏和运输

将盐酸储藏于密封容器内,放置于有通风的阴凉地方,远离有禁忌物和工作场所。存放地方应有防酸地板和良好的排水设施。配制溶液时应缓慢地将酸倒入水中以防溅出和起泡。包装号5、8。

10、安全和处理

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使用良好的防护服装和呼吸器。应避免泄漏,使用合适的盐酸吸着物来抑制溢泄,用苏打粉或石灰中和残剩物质,处理废料可在指定地点深埋,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北方国际汽车教育二维码 扫一扫 加关注 精彩资讯在这里!